首页 > 症状 > 症状

鳞状上皮
鳞状上皮

鳞状上皮细胞,是上皮细胞组织的一种。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衬贴或覆盖在其它组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上皮组织

  表皮角化,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所组成,不规则地向真皮内浸润,棘细胞呈瘤性增生,呈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边缘以基底细胞层,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细胞团内有很多分裂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鳞状上皮的检查方法包括皮肤癌检查、皮肤颜色检查和皮肤病的物理检查:

  1.皮肤癌检测:是对皮肤是否健康,是否有癌症或者有得癌症的前兆的一种皮肤检测。

  2.皮肤颜色检查:人类的皮肤颜色有六不同的,即红、黄、棕、蓝、黑和白色,如黄种人和白种人皮肤、红色的嘴唇。主要是因皮肤内黑素的量及分布情况不同所致黑素是种蛋白质衍生物,呈褐色或黑色,是由黑素细胞产生的。由于黑素的数量、小、类型及分布情况不同,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肤色。皮肤病引起皮肤颜色改变,一方面是可使皮肤变黑,变黑的范围、部位、形态等可以不同,形成各种各样的斑、点。另一方面也可使皮肤色素减少,形成大小淡色斑片。

  3.皮肤病的物理检查:皮肤病的物理检查是对皮肤进行物理方面的检查方法,如皮肤划痕试验、玻片压诊法等。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的患者,经常在紧束的腰带、表带、袜带等处局部起风团瘙痒,由于搔抓而风团产生更多。一般理论上认为皮肤划痕现象是由于IgE抗体的参与而发生,同时与皮肤肥大细胞存在某种功能异常有关。

来源资料:《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年第7期

  发生于鳞状上皮的癌变为鳞状细胞癌,其病因为:

  1.紫外线照射、放射线或热辐射损伤;

  2.化学致癌物:如砷、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煤焦油、木馏油、石蜡等;

  3.病毒感染:特别是人类乳头瘤病毒16、18、30和33型感染;

  4.某些癌前期皮肤病:如日光角化病、黏膜白斑、砷角化病;

  5.某些慢性皮肤病:如慢性溃疡、慢性脊髓炎等;

  6.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白化病等患者本病发病率较高。


来源资料:《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第9期

  结合病史和检查可以诊断鳞状上皮:注意发病年龄、癌肿部位、职业。有无长期风吹日晒或海上生活史,有无吸烟嗜好及慢性热刺激,有无不稳定性瘢痕、慢性骨髓炎、慢性溃疡病史。注意病变是否粗糙、脱屑、溃破等,邻近淋巴结及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固定。胸部X线摄片检查,疑有骨质破坏时尚应作骨X线摄片。邻近淋巴结切除送病理检查。

  (一)须先排除乳腺器官内麟状上皮来源的其他肿瘤。诊断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痛,必须首先排除乳头、皮肤及其附属器肿瘤,特别是表皮样囊肿起源的肿瘤。因此,诊断时应充分取材、多切片,显微镜下仔细检查,严格掌握诊断标准。

  (二)须排除其他部位麟状细胆癌转移至乳腺的可能:绝大部分乳腺癌都是原发性的,很少是转移性的。Hajdu等在10年内见到乳腺癌4000例,其中转移性乳腺癌51例,发生率为 1.2%。虽然由其他部位转移至乳腺的恶性肿瘤不多见,但类型甚多,诸如各种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恶性黑色素瘤、鳞癌、类癌、肺癌等。因此诊断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时更需谨慎,应全面检查口腔、肺及支气管、食管、膀胧等部位。

  (三)与其他类型乳腺癌伴鳞状上皮化生相鉴别: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全部或大部分为典型的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结构,可伴有少量的导管内癌成分;而后者只是各类乳腺癌内可见程度不同的鳞状上皮化生。值得提出,鳞状上皮化生常呈未分化状,即鳞状上皮细胞呈现恶性特征,应警惕不可诊断为鳞状细胞癌。

  表皮角化,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所组成,不规则地向真皮内浸润,棘细胞呈瘤性增生,呈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边缘以基底细胞层,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细胞团内有很多分裂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鳞状上皮应与以在症状相鉴别:

  1.鼻息肉: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疾病,也与某些全身疾病有关。它是由于鼻粘膜长期炎性反应引起组织水肿的结果。鼻息肉多来源于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和筛窦,高度水肿的鼻粘膜由中鼻道、窦口向鼻腔膨出下垂而形成息肉,由于病因的多元性和明显的术后复发倾向,故在鼻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引起本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现多认为上呼吸道慢性感染,变态反应,是引起鼻息肉的主要原因。反应性炎性反应的刺激,使粘膜内的巨噬细胞释放IGF-I并积蓄在粘膜内,可长时间刺激粘膜增殖,当增殖的粘膜充满窦腔时,便从窦口突入鼻腔,这种长期存在的生长性刺激与局部炎性反应是导致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

  2.角化棘皮瘤: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又称皮脂软疣或假癌性软疣,是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变。多见于男性,中老年人好发。临床表现为病损中心的角质栓隆起,形成实性丘疹或结节。角化棘皮瘤生长较为迅速,但可自行消退。愈后留有瘢痕,宜早期治疗。本病l889年由Sir jonathan hutchinson首先以“面部火山口溃疡(crateriform ulcer of the face)”报告。1950年以后才将单发性角化棘皮瘤定为独立病,并从临床上和组织学上与其类似的鳞状细胞癌分开。

来源资料:《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年第2期

  鳞状上皮的治疗只有由于炎症引起的细胞学改变和单纯病毒感染导致的并且没有明显病灶的CIN才能用药物先按照炎症治疗,并且在治疗后仍需要重复细胞学检查或重复活组织检查以了解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的转变趋势。因此,目前用于治疗CIN的药物几乎均为干扰素一类,以及部分中药。常用的有干扰素有奥平栓和安达芬栓,至于中药,除了目前常用的一些中成药栓剂之外,尚有许多医家自制的外用药通过研究发现都有很好的疗效。

  鳞状上皮的预防要注意饮食。患者在术后应食用一些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流食、半流食,以增加患者自身的机体抵抗力,防止感染。另外,饮食上要避免过热、过硬的食物,以免损伤粘膜引起伤口出血。休息体位要注意。患者术后睡眠、休息时保持正确的体位对术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如采取半卧位可减少头部充血、出血,且便于分泌物吐出,减轻局部肿胀。


来源资料:《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7年第1期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