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症状 > 症状

钩蚴性皮炎
钩蚴性皮炎

钩蚴性皮炎是由钩蚴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有缺铁性贫血、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严重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及发育障碍。轻型患者可无症状,仅在粪便中查获钩蚴卵,称钩蚴感染。钩蚴性皮炎部位多见于与泥土接触的足趾、手指间

  钩蚴性皮炎,俗称“粪触脚”、“打粪毒”,是一种由钩蚴虫引起的皮肤炎症,可持续3~5天。随后可出现咳嗽、气喘等症,因而当当蚴侵入皮肤时,局部有痒疹及匍行丘疹或小疱疹。由于抓痒可引起继发感染,局部淋巴结亦可肿大时要检查粪便及血常规对诊断提供有力的检查数据。

  钩蚴性皮炎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血液呈低血红蛋白小细胞性贫血表现,红细胞总数减少,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着色变浅,中央无色透明区扩大,少数可查见异型红细胞及多染色性或含有嗜碱性点彩细胞。血红蛋白量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降低较早。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在病初增加,后期因严重贫血而均降低。骨髓中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的百分率大多很低,血清铁浓度显著降低,一般在9μmol/L以下,血浆总铁结合力增高,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增高等缺铁性贫血表现。骨髓红细胞系统呈增生象。外周血及骨髓中还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重症患者血浆清蛋白及血清铁含量均明显降低。

  2.实验室检查粪便:检出钩蚴卵或孵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不同程度的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浆清蛋白及血清铁含量在疾病后期显著降低。其他如皮内试验,免疫学方面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异性。

来源资料:《武警医学》 2001年 第4期

  钩蚴性皮炎是由钩蚴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局部皮肤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钩蚴性皮炎主要有传染而得,钩虫病患者为主要的传染源。皮肤接触污染的土壤为主要感染途径,吃进污染的食物、蔬菜等也是感染途径之一。钩蚴性皮炎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感染率南方高于北方,尤以淮河、黄河以南地区为著,农村高于城市,成人高于儿童,小儿年龄愈大,感染率愈高。

  钩蚴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由钩虫幼虫引起皮炎,丝状蚴侵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h,局部皮肤出现红色丘疹,1~2d出现水疱、充血、水肿以及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感染后24h,大多数幼虫仍滞留在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内,然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到达肺部。当蚴侵入皮肤时,局部有痒疹及匍行丘疹或小疱疹。由于抓痒可引起继发感染,局部淋巴结亦可肿大。

  钩蚴侵入处的皮肤感到奇痒和烧灼,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俗称“粪触块”、“粪毒”、“粪疙瘩”。随钩蚴在人体内的移行,受感染后的3~5日,常出现喉痒、咳嗽,重者甚至剧烈干咳或哮喘发作。成虫寄生在小肠,扰乱脾胃气机,吸食及耗费人体血液,因而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食欲亢进但劳动力反而减退,异嗜生米、茶叶,甚至泥土、碎纸等胃肠失调的症状。严重者出现心悸短气,四肢乏力,头晕耳鸣,面足浮肿,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数而弱等气血亏虚的症状。钩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感染钩虫的种类、数量、时间和个人营养及免疫状况有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一般以贫血为主。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

来源资料:《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2002年 第4期

  钩蚴性皮炎的诊断可通过临床症状与实验室钩虫检查呈阳性即可判断。钩蚴性皮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乏力,好食易饥,劳动力减退。慢性贫血及贫血性心功能不全。儿童有异嗜症、营养不良及发育障碍等。钩蚴性皮炎病人早期可出现红色高出皮肤的小丘疹,奇痒,抓破后易发炎,常常发生在足趾、手指之间,足趾,手腕与泥土接触部位。

  钩蚴性皮炎的病原学诊断

  要确诊钩蚴性皮炎必须找到病原体,最直接方法是进行虫卵检查,取大便用直涂法在显微镜下找虫卵,检出率较低,可多做几次。成虫鉴定,如发现虫体可放在70%的乙醇中送检鉴定。粪便粪便检出虫卵或钩蚴培养阳性,即可确诊。

  结合上述临床症状,在钩虫病流行区,有接触史、钩蚴性皮炎和轻重不一的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上腹隐痛等可考虑钩蚴性皮炎的可能性。在钩蚴性皮炎的诊断过程中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皮炎、贫血、营养不良等,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肠结核、慢性肠炎及其他肠道寄生虫病等,需加强鉴别诊断。

来源资料:《热带医学杂志》 2004年 第5期

  钩蚴性皮炎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但成虫所致的症状更为长久和严重,因而一旦发生钩蚴性皮炎要积极治疗,避免幼虫进入肺部或内脏引起更严重的内脏损害,当蚴侵入血循环在体内移行时,可引起蠕动移行病及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钩蚴性皮炎的治疗:

  在感染后24h内局部皮肤可用左旋咪唑涂肤剂(左旋咪唑750mg.硼酸1.3g,薄荷1.3g加50%酒精溶液至100ml)或15%阿苯达唑软膏1日2~3次,重者连续2do皮炎广泛者口服阿苯达唑,每日10~15mg,kg,分2次服,连续3d,有止痒、消炎及杀死皮内钩虫幼虫的作用。

  可将手足皮肤发痒的部位浸入50℃以上热水中,持续30分钟左右,即可达到杀死蚴虫、止痒的目的。亦可用热毛巾(50℃左右)局部湿敷.钩蚴感染24小时内可用左旋眯唑涂搽剂或15%噻苯咪唑软膏,涂擦患处,3次/d,连用2天。可快速消肿、止痒,还能预防呼吸道症状的发生。

  钩蚴性皮炎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冬季进行普查普治。不随地大便,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在流行地区进行定期的普查、普治。疫区儿童尽量避免赤脚,避免食物被钩蚴污染,加强饮食卫生。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注意粪便无害化处理,禁止鲜粪施肥,采用高温堆肥法,或用药物杀灭粪内虫卵,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不吃不洁生蔬菜,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3.保护易感人群在易受感染的环境中劳动时,避免赤手裸足操作;此外,在皮肤上涂布防护药物,也有一定效果。防护药物可酌情采用如下方法制备:白矾、1%碘酒、95%乙醇100ml,浸泡l~2天,滤过,再加乙醇l00ml,松香15g。近来应用如下配方的松香乙醇,认为防护效果比较可靠:95%乙醇1000ml,加松香200g,另取碘化钾20g,加蒸馏水20ml溶解,再加碘片20g,溶解后加入上述松香乙醇中,摇匀即成。在拟暴露皮肤上进行涂布预防。

  对预防钩蚴感染的疫苗研究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用线虫分泌蛋白-1(ASP-1)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能刺激动物产生抗体依赖性免疫,但用于人体尚为时过早。

来源资料:《武警医学》 2001年 第4期

以上症状都不是您要找的? 试试症状自查工具
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