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症状 > 症状

肌衄
肌衄

肌衄,证名。非外伤之肤表出血,多数指血液溢出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又名血汗,亦称红汗。《证治要诀.诸血门》:“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气血亏虚,血随气散者,治宜补血固表,选用当归补血汤,黄芪建中汤

  肌衄的实验室基本检查项主要包括血液常规检查、血小板的数目检查、血液凝固时间检查以及出血时间的测定,以查清致病原因。

  1、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的数量、功能与止血、凝血机制有密切关系。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9 /l(10~30万/ml)。若低于80×10^9 /l(8万/ml),则为血小板计数不足,凝血机能发生障碍,血中红细胞易于顺破损的血管壁漏出,甚至会自发肌衄。血小板不足引起的肌衄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束臂试验,又称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当毒物刺激或药物过敏等发生时,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其脆性或通透性增高,就会出现束臂试验阳性。试验方法是用血压计的袖带以加压的方法,暂时截断血流,持续5~10分钟。之后于前臂屈侧皮肤划直径2.5cm的圆圈,计数圈内出血点的数目。正常男性出血点少于5个,正常女性少于10个。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的人,其肌衄多由于血管壁病变引起。

  3、血沉。血沉的速度与血浆蛋白的量和质、血浆中脂类的量和质、红细胞的大小及多少等等有关。血沉的正常值一般低于20mm/小时。某些特殊类型的肌衄,如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巨球蛋白血症性紫癜,均可引起血沉增快。

  4、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此二者均为检测血中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及血小板功能的指标。凝血时间正常值为2~4分钟(玻片法),凝血酶原时间一般大于 25秒。凝血时间的延长及凝血酶原时间的缩短多见于使用过量抗凝物质引起的肌衄,以及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减少引起的肌衄。

来源地址:http://www.chinadmd.com/file/uacticasiip3oixsc3tc3ciu_1.html

  肌衄的西医学病因:

  1、血小板减少:这类患者血中血小板低于正常。因血小板是血液凝固机制中最重要因子之一,减少了就容易出血。减少得越多,出血机会也越多。多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肌衄,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中产生血小板障碍)、白血病(骨髓被白血病细胞充塞,影响血小板生成)、服用某种药物、严重感染、巨脾引起脾功能亢进等。

  2、毛细血管病变:由于毛细血管受损,血液易从毛细血管漏出到皮下引起肌衄,最常见的为过敏性肌衄,可因服用某种药物、食物或吸入某种物质所引起。这种肌衄分布多有双侧对称性的特征。

  3、凝血障碍:人体内有10余种凝血因子,任何一种因子缺乏,均可引起。

  肌衄的中医学病因:

  1、风热伤络:外感四时不正之气,尤以风热邪毒入侵,酿成热毒,郁于皮肤,血络受损,血液外溢而出现肌衄。

  2、血热妄行:外感热毒或内生郁热,热迫血行,血溢于脉外,形成肌衄。

  3、气不摄血:脏腑内伤,脾气亏虚,正气不足,不能统血摄血,血液,外溢肌肤形成肌衄。

  4、虚火灼络:阴血耗损,肾阴不足,精血匮乏,虚火内生;或久服温热之剂,脏腑阴阳乖张,阴不能抑阳,均可导致虚火灼络、血脉受损而成肌衄。

  5、瘀血阻络:脏腑功能失调,气滞不行或气虚无力,均可导致血行滞涩,瘀血阻于脉络,则血不能循其常道而渗溢于外,产生肌衄。

来源地址:http://www.med66.com/html/2008/12/xiangf30422039171512180026750.html

  肌衄应与风疹、出疹、温病、丹毒等相鉴别。

  1、与风疹相鉴别。(1)疑似病例.发热,1~2 日后出现红色斑丘疹,耳后、颌下、颈部淋巴结肿大,或伴有关节痛。(2)确诊病例。①在2~3 周内与风疹患者有明显接触史。②在8年内已接受过麻疹活疫苗接种。③末稍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④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疑似病例加上确诊病例中①或①和②或③项可确诊。

  2、与出疹相鉴别。肌衄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肌衄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肌衄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且二飞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

  3、与温病发斑相鉴别。肌衄与温病发斑在皮肤表现的斑块方面,区别不大。但两者病情病势预后迥然有别。温病发斑发病急骤,常伴有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四肢抽搐、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绛等,病情险恶多变;杂病发斑(肌衄)病势较缓,常有反复发作史,也有突然发生者,虽时有热毒亢盛表现,但一般舌不红绛,不具有温病传变急速之征。

  4、与丹毒相鉴别。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来源地址:http://www.med66.com/zhongxiyiyishi/fudaopeixun/wy1410168741.shtml

  肌衄辨证论治

  1.风热伤络证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红,全身酸痛,食欲缺乏,皮内或皮下瘀点,针尖大小,或大片瘀斑,分布不均,四肢较多,常伴有鼻衄、齿衄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凉血安络。

  [方药] 银翘散加减。主要药物: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荆芥、板蓝根、紫草、蝉蜕、茜草、生地黄、牡丹皮。咳嗽咽红者加杏仁、黄芩;鼻衄者加白茅根、仙鹤草、藕节炭;大便出血者加苦参、地榆炭、槐花炭;出血较多者加阿胶珠、三七粉。

  2.血热妄行证

  [证候] 起病较急,出血较重,皮肤瘀斑,斑色深紫,多伴鼻衄、齿衄,可有烦躁口渴,便秘尿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主要药物:生石膏、知母、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黄连、栀子、黄芩、紫草。

  初起伴发热、头痛者加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鼻衄、齿衄者加仙鹤草、白茅根、焦山栀、藕节炭;便血者加大黄炭、地榆、槐花炭;尿血者加大小蓟、白茅根。

  3.气不摄血证

  [证候] 病程较长,皮肤黏膜散发瘀点瘀斑,色泽淡红,反复发作,此起彼伏,亦可伴鼻衄、齿衄,面色苍黄,神疲力.乏,头晕心悸,爪甲淡白,食欲缺乏,舌质淡胖,脉缓弱。

  [治法] 补气摄血,健脾养心。

  [方药] 归脾汤。主要药物:党参、白术、熟地黄、白芍、当归、阿胶、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紫癜此起彼伏或伴有其他出血者,加仙鹤草、侧柏叶、参三七、当归化瘀止血;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焦山楂健脾开胃;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湿冷,气息微弱,脉象细数,急用人参、附子、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

  4.虚火灼络证

  [证候] 全身散在瘀血瘀斑,下肢为甚,时发时止,鼻衄,齿衄,血色暗红,低热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颧红烦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方药] 知柏地黄汤加减。主要药物: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潮热者加鳖甲、青蒿、银柴胡、地骨皮凉血退蒸;盗汗者加煅牡蛎、玄参养阴敛汗;鼻衄、齿瓤者加参三七、茜草炭、焦山栀、牛膝清热凉血止血。

  5.瘀血阻络证

  [证候] 肌衄色泽紫暗,或有瘀块、血肿,腹有痞块,可伴有腹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 适血通络,祛瘀生新。

  [方药] 桃红四物汤。主要药物:桃仁、红花、生地黄、川芎、当归、赤芍。临证时可酌加丹参、三七、牛膝、乳香、没药以活血化瘀;伴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补中益气;伴血虚者加阿胶、制首乌补益精血。

  肌衄的预防方法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防止碰伤、跌伤,保护皮肤清洁卫生,防止感冒,避免接触各种诱发肌衄的“不正之气”。积极寻找过敏原,可通过生物检测仪或经血液检测到。平时注意避免接触这些能够引起过敏的物质,若与某种食物有关应禁食,与药物有关应停用,与环境有关应避开。

来源地址:http://www.chinadmd.com/file/xctutiazxssiupixteppzuzr_4.html

以上症状都不是您要找的? 试试症状自查工具
热门关注